【历史沿革】
南宫28注册创建于1940年,经过80年的薪火传承和曲折办学历程,逐步发展为一个在我国东南具有较大影响力、以培养林业高层次人才和开展林业科学研究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人、副高级职称38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69人,78.45%的青年教师具有境外留学经历,88.6%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4人在国内外学术机构任理事以上职务。
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争先创优奖状获得者等国家级专家20余人,有省级科研团队2支、教学团队2支、研究生导师团队4支。
近年来,学院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等引进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国际顶尖团队,组建基础林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团队,引进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组建森林生态学研究团队,从日本东京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引进了17名“闽江学者”和“金山学者”讲座教授。
【人才培养】
学院194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获批全国首个经济林硕士学位授权点,1984、1986和1994年分别获造林学、森林经理学和森林保护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森林培育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拥有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较早取得林学硕博士和博士后培养资格的林业院校之一。
学院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林学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森林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生态学专业入选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在校生1832人,其中本科生1342人、硕士生434人、博士生56人,已累计培养林业人才2万多名。
近年来,学院研究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90 篇,其中第一作者三类高质量论文56篇,15人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97篇论文获省级及以上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学院本科生作品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等各类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奖项40余项。
【学科建设】
学院建有林学和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林学学科是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峰学科,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等级。该学科发展历史悠久,1984年被评为福建省首批9个重点学科之一,1995年经济林产品加工二级学科入选全国高校首批“211工程”重点学科,2000年森林培育二级学科获批福建省第二批“211工程”重点学科,2005年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学两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森林培育二级学科获批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11年入选福建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学科”,2012年林学学科入选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2015年入选国家林业局一级重点学科。
【科学研究】
学院立足中国南方重点商品林产区,围绕林业生产中的瓶颈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在杉木、竹子等南方特色林木的高效培育和遗传改良、植物光信号传导、森林资源评估、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松材线虫病防治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尤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植物蓝光受体(CRY)的光激活与失活机制,鉴定了首个 CRY 抑制因子 BIC 和 CRY 的蛋白激酶,发现 CRY 的负反馈途径参与蓝光灵敏性调控,是植物蓝光受体领域的重大突破。首次建立了基于麻竹营养器官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系统,以及可操作竹子内源基因的基因编辑系统,突破制约竹子分生物学及基因工程育种最大的技术瓶颈,为竹子定向改良提供核心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学院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等300多项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1项,发表SCI和EI收录等论文600余篇,其中植物光和激素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Cell》《PNAS》等国际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包括林学学科在内的 “植物学与动物学”和“农业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社会服务】
学院立足福建,面向全国,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每年承担纵横向项目160多项,围绕林业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加快自主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连续15年在中国海峡项目成